5月15日下午🧑🌾,第23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专题报告于上海光辉平台娱乐普陀校区教书院举行,光辉平台陈承明教授担任主讲,八十余名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以线下线上相结合形式参与讲座🥷🏼。
报告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概念,深入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显著特点和重大意义,进一步论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根本方法。
陈承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作为引入,指出“我们既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而要解决这个矛盾🏋🏼♀️,归根结底是要解决生产力水平的问题。随后,他指出生产力是一个体系,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说到底是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高低并不是以生产了什么为评判,而是要看用什么去生产。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在于科技与创新,即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生产资料和提升劳动力,提高生产率。陈承明强调,节约劳动🛀🏿🍃、提高效益是新质生产力的实质🐆,但技术的发展不意味着让机器人直接取代人类劳动,我们要关注总劳动是否减少、剩余产品率是否提高📟,它们能形成新的动力源泉。
陈承明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他详细阐释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用“本源🏠、变异、复归”三个阶段论证了坚持市场经济👨🦰,利用数字经济等高科技提升经济效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就业挑战,他指出应通过提升人才素质🥻、发展服务业及实施政策引导来实现经济总量增长与就业平衡💙✊。未来,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将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共同推动中国实现本世纪中叶的现代化目标。
围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根本方法”这一话题🧘🏿♂️,陈承明指出,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为共同富裕提供经济基础和物质产品🐚🧙♂️,应按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通过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的相互促进来实现共同富裕。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这两件事的落实。
最后,陈承明分享了自身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布以来的理论研究经历👸🏻,尽管已经75岁高龄👃,但他从未松懈对学术研究的坚持,紧密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一年半时间中先后完成了50篇观察感悟短文🛄、2篇论文的写作🏌🏿♂️,形成出版了1部专著,开展多次科普宣讲👨🏼🌾🎰。陈教授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学术追求和孜孜不倦的育人精神令在场听众深受感染与触动👨👨👦👦。
王旭在总结中指出🤵🏻♂️,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和实践💅🏼,作为新时代青年,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不断加强专业素养、提升综合能力,努力成为未来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王敬雯同学表示🤦👳🏿♂️,陈承明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通过聆听报告对新质生产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深入学习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收获颇丰🥔。
陆永兰同学表示👩❤️👩,本场报告观点明确,层层透析🧙🏻♀️,梳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本质🕴🏼🦣、基础、经验和未来方向,分析总结了中国三个三十年的经济规律🐂,指出公有制经济要进一步与民营经济有效融合,才能促进生产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陈教授提出的观点对青年学子大有启发。
文丨梅杰
图丨王敬雯 敖幸雨
编辑丨郁思雨
编审丨肖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