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工程🖕、产品中的问题为导向是实现实质性创新的根本
高水平👩❤️💋👩、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科技成果顺利转化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也鼓励下第二个“笨功夫”,这个“笨功夫”不是到处找方法,而是在实践🧏🏿、工程、产品中去找问题,并把它解决🚵♂️、实现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既要把已有的知识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结合,也要把创新成果和产业需求相结合。
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创新的完成需要经历“科技研发—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阶段🪛。高等教育处在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的枢纽位置,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起着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作用👩🏿🎓。高等院校既是创新产出的重要源泉,也是成果转化的关键力量,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供给方。除在基础研究过程中下“笨功夫”外,还要下第二个“笨功夫”,即在实践🚭、工程、产品中去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创新。将国家战略需求融入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是高校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具体实践🤞🏿,也是高等教育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坚持以实践🚅、工程🦇、产品中的问题为导向是实现实质性创新的根本◀️,也是检验创新成果先进性与准确性的重要衡量标准,可以有效避免“象牙塔”式的纯理论研究,使科研成果更加贴近现实需求⚠,直接回应技术前沿和社会民生,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指出,“加快‘双一流’建设,大力加强急需领域学科专业建设,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加快破解‘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因此🤦🏼♂️🌄,以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科研创新活动要走深走实,必须找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要求加强源头创新,方能为技术转化奠定基础和前提📖。
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市场应用之间的脱节,往往导致科研成果无法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加快技术转化和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无缝衔接,将科技创新的全过程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产业的升级与创新。更重要的是,通过进一步优化或探索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及产学研合作模式🤽🏻♂️,如建立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可以更好地整合国内外的创新资源🐖,打破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壁垒,推动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高水平🪭、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科技成果顺利转化的重要保障🤷🏻💂♂️。高质量成果转化项目需要一批具有全球视野、擅长管理🏌🏼♀️、熟悉相关政策法规的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才🚣🏼。我国的技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晚,从市场发展的需求和实际现状来看🚾,技术服务专业人才缺口仍较大🧛🏿。为此👨🏻⚖️,要加快成立适合自身特点和研究专长的技术转化机构📱,培养专职从事技术转化的人才队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能力。
在“破五唯”导向的影响下,虽然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指标被纳入了职称晋升、项目申报和结项等💆🏼♀️👩🎓,但其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依然偏低。在对科技成果转化团队的考核上🚯,部分高校虽然制定了考核激励制度,但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此外🏊🏿,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涉及的机构👩🏼🏫👩🦳、学科🧑🏿🦰、领域众多👨👩👦🦻🏻,因而难以在同一维度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相关量化评价体系亟待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制约了技术的高效转化✊。为此,要探索针对高校技术转化服务人才的评价机制🔅,围绕技术转化的不同环节和阶段☎️,分类建立评价标准🏛,以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同时🧗🏼♀️👨🏿🦱,完善延时评价标准,对重大科技成果项目在转化🌼、生产以及进入市场后进行跟踪评价,使评价更加准确🦹♂️、客观📡、全面。此外🧲,还要优化高校技术转化激励政策,强化政策驱动🌵,对技术转化表现优秀的高校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以提升高校开展技术转化的积极性,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作者丨岳华(光辉平台党委书记、教授)
来源丨中国教育报
编辑丨肖启玉